2024-03-23 13:15

简而言之:让家庭住院成为一种常态

新加坡——自从在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时临时实施严格的医院禁止访客规定以来,患有缺血性心脏病和心肌病的46岁的保罗·奥斯蒙德·乔治(Paul Osmond George)一直害怕住院。

今年1月,乔治的上呼吸道感染导致体内大量液体积聚,导致咳嗽和呕吐,圣康综合医院(SKH)的心脏病专家建议他住院接受更有效的利尿剂治疗。

然而,考虑到乔治先生对医院的厌恶,他立即接受了医生的建议——“毫不犹豫或担心”——在移动住院病人在家护理(MIC@Home)试点下在家康复,旨在使“虚拟病房”成为传统医院护理的可行替代方案。

虽然虚拟病房对许多新加坡人来说可能仍然是一种新鲜事物,但它们并不新鲜——类似的模式在海外已被广泛采用。

虚拟病房于2005年首次在英格兰试点,此后由英国国家卫生服务机构进一步扩大规模,提供了1万多张虚拟床位。

在澳大利亚,这一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在阿德莱德建立了一家独立的虚拟医院。

为什么重要?

3月6日,卫生部长王业功在国会就卫生部预算进行辩论时宣布,从4月1日起,MIC@Home服务将成为“主流”,并作为公立医院常规服务的一部分提供。

在此之前,卫生部于2022年4月成功启动了一项为期两年的MIC@Home试点项目,作为解决快速老龄化的新加坡快速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的持续努力的一部分。

该试点是2021年9月启动的Covid-19虚拟病房计划的延伸,该计划是在新加坡冠状病毒病例激增时,为重症患者腾出新加坡Covid-19病房的床位。

Ong表示,让MIC@Home成为主流的理由是,这样新加坡在考虑扩大医疗能力时,就不会陷入“建医院”的思维模式。

Ong表示:“有可能在医院以外和社区更好地提供护理。”他补充称,并非所有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需要在医院接受“高敏度护理”和持续监测。

在他的国会演讲中,王忠信还表示,MIC@Home的费用不会超过普通住院的费用,预计可能会与普通住院费用相同或更低。

MIC@Home为符合条件的患者提供某些条件-如皮肤感染,尿路感染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与液体超载-选择在自己的家中舒适的照顾,而不是在医院病房。

目前提供MIC@Home服务的其他医院包括樟宜总医院(CGH)、新加坡总医院(SGH)、Khoo Teck Puat医院、Tan Tock Seng医院、KK妇女和儿童医院(KKH)以及国立大学卫生系统(NUHS)旗下的医院。

目前,所有这些医院共有104张MIC@Home虚拟床位。

在回应《今日》的询问时,卫生部表示,今年将提供多达300张MIC@Home虚拟床位,以使其成为主流服务。

反过来,这里的公立医院告诉TODAY,他们正在增加资源,尽管他们都拒绝提供具体数字。

MIC@Home下的病人一般是借来的监测设备,即血压监测仪、体温计和脉搏血氧仪。

新加坡的健康
“公司 在SGH的控制室里 护士管理接受MIC@Home服务的病人。为了使像MIC@Home这样的倡议获得主流的成功,公众对传统的看法 所有的护理都需要改变。

医护人员可以通过仪表板监控患者,其中包含有关患者病情的所有相关信息。

就像普通的医院病房一样,一名专家顾问负责该计划的每一位患者。

咨询师与初级医生、护士、治疗师和行政人员组成的团队合作,确保每位患者全天候得到所需的护理和支持。

MIC@Home团队的医生和护士在病房没有任何职责,只专注于远程会诊和家访。

他们通过Telegram、WhatsApp和电话等即时通讯平台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

大局

今年2月,31岁的新妈妈法廷·法扎娜·米斯万的孩子出生仅5天后就患上了黄疸,于是她决定利用MIC@Home计划。

作为第一次为人父母,这位地质学家充满了焦虑,因为她的孩子还很小,而且她和丈夫必须安排去医院看望孩子。

法扎娜说:“我会一直担心我女儿的情况。我们也没有车,所以我觉得往返医院对我们来说很困难。”

对Farzana女士来说,在家里建立一个“虚拟病房”是一个无缝衔接的过程。

光疗机被送到了她的公寓,随后KKH的护士下来告诉她进行光疗的时间,以及如何记录她孩子的生命体征并将其记录在应用程序上。

通过WhatsApp群与护士联系也减轻了她的担忧,尤其是当她对女儿的护理有疑问时。

虽然MIC@Home计划允许病人在舒适的家中康复,但他们的护理人员也能敏锐地感受到这种安排的连锁效应。

53岁的私人租车司机Adrian Tiam先生,在女儿Charlotte被诊断出患有登革热并因血小板计数低而需要住院治疗后,让他在家中休养感到放心。

当蒂亚姆先生带着16岁的夏洛特去附近的诊所做检查和血液测试时,他们意识到她的血小板计数很低,每毫升只有5万个。

由于正常的血小板计数在每毫升15万到45万之间,夏洛特的血小板计数过低需要住院治疗。

当夏洛特和蒂姆去CGH时,他们不得不等了12个小时才有床位。她终于在接近午夜的时候找到了一张床,住了一个晚上的病房。

CGH@Home团队后来告诉他们,虽然夏洛特的血小板计数仍然很低,但她将有资格参加试点项目,从家中恢复。

夏洛特是一名学生,她说:“在一个新的环境里,我感到紧张和不安,因为我不得不在医院过夜。”得知MIC@Home可以使用后,她“非常高兴”。

夏洛特说:“我确实感到被照顾得很好,因为如果我没有在正常时间测量血压,护士和医生会打电话给我。”蒂亚姆先生说,夏洛特在家里康复意味着他和妻子可以“24小时”照看她,而不必在工作上做出特殊安排来适应医院的探视时间。

Nuria凌/今天
新妈妈Fatin Farzana Miswan在她的孩子患有黄疸后决定利用MIC@Home计划。被公司 通过WhatsApp群与护士联系也减轻了她的担忧,尤其是当她有问题的时候 关于她女儿的照顾。

底线

医生和医疗保健专业人士表示,将MIC@Home服务变成主流有很多好处,除了可以释放医院的医疗能力。

首先,病人在家里恢复得更好,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他们吃得和睡得更好,这有助于他们的康复。

虽然建议患者接受MIC@Home,但它仍然是一种选择,他们可以随时拒绝。

SGH@Home的负责人Michelle Tan医生说,一些患者拒绝加入MIC@Home,因为他们更熟悉在医院接受治疗。

Tan博士说:“这需要患者及其护理人员改变心态,接受这种新模式。”

患者不接受MIC@Home的其他原因包括家中缺乏护理支持,或者如果他们的家庭环境不适合MIC@Home。

事实上,虽然参与MIC@Home的患者和他们的护理人员称赞了这一举措,但仍有一些人持怀疑态度。

33岁的吴海登(Hayden Ng)就是其中之一,他最近几个月没有住院治疗。但如果可以选择,他仍然不会选择在家康复,尽管他认为MIC@Home是一个很好的举措,可以减轻医院的负担。

这位社交媒体经理说,由于他是单身,和年迈的母亲住在一起,让他在家休养“似乎不是个好主意”。

如果他选择MIC@Home,他不确定她是否能应付照顾他所需要的“额外压力和责任”。

吴先生说:“与此同时,我更愿意待在医护人员附近,以防我的病情突然恶化。”“这会让我更安心。”

专家表示,为了使MIC@Home取得主流成功,公众对传统护理的看法需要改变。

新加坡国立大学Saw Swee Hock公共卫生学院助理教授Ian Ang说:“公众必须被数据和证据所说服,这种新的护理模式不会影响他们的康复,同时也要对新加坡医疗保健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的范式转变持开放态度。”

尽管如此,一些医生对使家庭住院成为常态的举措更为乐观。

NUHS高级内科顾问、NUHS@Home网站负责人Stephanie Ko博士说:“人们通常认为,你必须在医生的监督下,在医院接受静脉点滴等治疗。”

“但我们已经证明,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安全有效,改变了人们对家庭护理的看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