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3 15:29

大读本:给我打电话吧——z世代,千禧一代更喜欢发短信而不是打电话那又怎样?

新加坡——在打电话之前,26岁的Nivani Elangovan会在脑海中勾画出电话交谈中可能发生的事情,并在便利贴上写下一些提示以供参考。

在她手机上很少使用的通话应用程序中输入一个电话号码是一项令人焦虑的任务,更不用说还要进行交谈了。

“我讨厌打电话……因为我对不确定的事情更焦虑。我喜欢有条理,尽可能做好准备,”她在电话中告诉《今日》。

“通过电子邮件或短信,至少它是书面的,我有时间考虑如何回复以及我想说什么。在电话里,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即使我必须要打个电话,我也会在便利贴上写下我在电话中需要涉及的所有不同要点,”伊兰戈文女士说。

过去打电话只是简单的打个电话,为什么要自找麻烦呢?

这位南洋理工大学的应届毕业生说,她害怕在接电话时给人留下没有准备或困惑的印象。

伊兰戈万说,便利贴有助于缓解她的紧张情绪,她以最近与一位招聘人员就一份潜在工作进行的电话面试为例。

她说:“我有很多关于这份工作的信息,但没有一个是白纸黑字写下来的。”

“所以当我打电话给他们澄清细节时——比如工作面试和薪酬待遇——我的便利贴帮了我的忙,因为我只是在核对事情……(确保)我涵盖了所有事情。”

在成长于电脑和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原住民中,伊兰戈万的“手机焦虑症”案例并不罕见。

在澳大利亚,去年对1000多名年龄在18岁至26岁之间的z世代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更喜欢通过电话与家人和朋友交谈。

澳大利亚电信公司More Telecom于2023年5月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约49%的人表示,打电话让他们感到焦虑,60%的人害怕打电话或接电话。

欧洲电信运营商Sky Mobile在2023年10月对1000名18至24岁的年轻人进行的另一项调查也发现,其中四分之一的人主动不接电话,而超过一半(57%)的人承认不接父母的电话。

Z世代的这种短信偏好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现象;社会学家告诉《今日》,早在2009年,年龄在27岁至42岁之间的千禧一代就开始这么做了。

总部位于华盛顿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 2012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12岁至17岁的美国青少年在2011年收发60条短信,高于2009年的50条。

同一项调查发现,2011年26%的美国青少年用手机给朋友打电话,比2009年的38%有所下降。

Nuria凌/今天
Z世代对短信的偏好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现象;社会学家告诉《今日》,早在2009年,年龄在27岁至42岁之间的千禧一代就开始这么做了。

在新加坡,12名年龄在35岁及以下的年轻人接受《今日》采访时表示,短信是他们的主要交流方式,尽管其中有3人更喜欢打电话。

虽然提倡发短信的人认为发短信方便随时随地回复,而且有时间考虑回复的好处之一,但《今日》对40多岁和50多岁的人的采访表明,在这个问题上,两代人存在分歧。

“在电脑上发短信没问题,因为屏幕更大,更容易阅读。但在键盘很小的手机上,这可能相当困难,”59岁的安吉•尼奥(Angie Neo)表示。她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行政主管。

她补充说:“打电话更直接,因为你只要说出你需要什么,让对方明白你的意思。”

尽管如此,Neo女士和几位年长的受访者告诉TODAY,他们正在适应沟通习惯的变化,给孩子和年轻同事发更多的短信。

社会学家还指出,发短信并不都是积极的,因为它可能会影响沟通技巧,因为缺乏某些社交线索,比如一个人的表情和声音的语气。

在不久的将来,短信可能仍然是千禧一代的主要交流方式,今天我们来看看它对人们在家庭和工作场所相互交流方式的影响。

“TTYL ?那是什么?”

就像她这一代的许多人一样,伊兰戈万女士醒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她的手机是否有夜间发送的短信。

在舒适的床上,她会浏览手机应用程序(Telegram、WhatsApp、Instagram和Discord)上的每条通知或信息,看看自己是否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我并不总是立即回复,除非事情紧急,也许是朋友寻求帮助,”伊兰戈万说。

43岁的玛丽亚·索菲亚(Mariasusai Maria Sophia)有两个孩子在起床前发短信的习惯,她每天都会唠叨个没完。

一位建筑工程公司的经理说:“我总是告诉他们,至少要先洗漱,起床后再继续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

她的两个孩子,一个18岁,一个20岁,经常在手机上发短信。即使和索菲娅在一起,他们也更喜欢发短信,尽管索菲娅已经明确表示,她更愿意和他们通电话。

“我真的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为什么这一代人只会发短信。他们只是没有那么多社交活动,”她哀叹道。

“也许我太守旧,太传统了,但是当你打电话时,你会有一种联系,而发短信则是单调的。”

尽管索菲亚有所保留,但她和其他几位四五十岁的人告诉《今日》,他们已经学会适应年轻一代对WhatsApp等即时通讯应用的日益依赖。

尽管这些年长的人承认发短信确实有它的用处,比如可以参考书面信息,但他们发短信或回复短信的方式有时会让年轻人感到惊讶,甚至感到沮丧。

23岁的哈维尔·高(Javier Koh)是新加坡管理大学(SMU)商学院的本科生,他每天都会收到“早上好”的图片,因为他的母亲每天都会给他发不同的图片。

虽然他和他的两个兄弟姐妹觉得这样的照片很烦人,但高先生已经接受了这一点,认为这是“婴儿潮一代”的事情,并试图把这些照片看作是他母亲对他们的爱的表达。

他开玩笑说:“我总是想知道她每天从哪里以及如何得到不同的照片。”

当Koh先生给他的父母发信息时,他写信息的方式也与他给朋友发信息的方式不同。更少的粗俗、表情符号、笑话,最重要的是,没有缩写。

“如果我用一个,他们会问这是什么意思。比如‘TTYL’,它的意思是‘以后再聊’。”

“解释起来比较麻烦,因为这些缩写是为了帮助我们打字更快。我宁愿从一开始就讲清楚。”

“蓝勾”——WhatsApp上的一个功能,表示收件人是否看到了发送给他们的信息——对不同年龄的收件人来说也有不同的含义,这可能会导致一些不愉快。

对于年轻人来说,发送信息并通过两个蓝色刻度获得信号表明收件人已经阅读了该信息。因此,对他们来说,不回应是一种粗鲁的信号,表明他们被忽视了。

为了避免因为忽略消息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一些人选择关闭即时通讯软件上的蓝勾功能,这样就不会有不回复消息的痕迹。像Koh先生这样的其他人只是阅读他们的通知,但不点击他们的即时通讯应用程序。

“或者,如果我真的没有时间回复消息,我至少会用一个表情符号来回应,作为一种承认的形式,因为作为一个被‘蓝勾’(被忽视)的人,被吊在一旁的感觉并不好,”高先生说。

但对于一些年龄较大的短信接收者来说,蓝色勾号只是确认消息已被阅读。

“老实说,没有必要回答。只要他们看到这个信息,对我来说就足够了。”

新加坡公共关系公司SPRG的总经理Edwin Yeo先生说,年轻人对发短信的偏好也有其不利之处。

他说:“年轻人害怕被拒绝,当他们打电话给某人时,他们可能会忽略或挂断电话。”“然而,在头脑风暴和做出澄清时,打电话会更方便……没有误解,因为你可以听到他们的语气,不像文本。”

给朋友发短信的细微差别

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他们对发短信的偏爱可以归结为一个词——方便。人们可以在外出、在家、甚至在课堂上发短信。给朋友或家人发信息只需要不到一秒钟的时间。

但把所有这些时间加在一起,许多年轻人承认,他们实际上每天花几个小时黏在即时通讯应用上。

“你可以随时随地回复。你的手机总是和你在一起,”23岁的新大商科本科生洛伊·明浩说。

和其他年轻人一样,他指出,即时通讯应用也有一些独特的功能,让交流更有吸引力,比如“视频泡泡”,让年轻人可以发送自己的短视频。

即使在喜欢打电话的年轻人中,发短信仍然是主要的交流方式。

18岁的Shayna Choo说,她每周大约花两个小时给男朋友打电话,但通常一周至少花8个小时给朋友发短信。

这位义安理工学院商学院二年级的学生说:“通过电话联系他们要容易得多,当你听到他们的声音时,你会觉得更亲密。”

“但说实话,我发短信的次数比打电话的次数要多,因为我和我的好朋友都有自己的生活,很难找到共同的时间。”

“像称呼熟人一样称呼不熟的人也很奇怪……谈话可能会变得尴尬,因为我们没什么可谈的。”

和其他年轻人一样,秋女士只给亲密的朋友和家人打电话。如果她打电话来,这些通常都是安排好的,除非是她认为紧急的事情。

年轻人告诉《今日》,如果电话没有安排,他们会在接电话前三思。

“如果是一个亲密的朋友打来的,我会担心发生了什么事,然后接起电话(假设)是紧急的事情。如果是和我不熟的人打来的,我会在接电话前问为什么,或者可能会回短信问他们为什么打来,”18岁的秦秀琴(Tay Xiu Qin,音)说。她是NP银行与金融专业的二年级学生。

“但如果是一个我不认识的数字,我就会认为这是一个骗局,根本不会回答。”

也有一些场合不适合打电话,比如在公共交通工具上。

新加坡管理大学的学生高先生指出,打电话给某人会扰乱秩序,可能会引起其他通勤者的目光。

“如果我在火车上,有时也太吵了,另一个人听不到我说话。我也不想谈论一些私人的事情,比如我那天在做什么,而其他乘客可能会听到并偷听,”他说。

相反,Koh会挂断电话,并立即发短信告诉对方他无法通过电话讲话。

Raj Nadarajan /今天
年轻人告诉《今日》,像表情符号这样的细微差别可以决定文本的严肃性。

当谈到在社交场合给朋友和家人发短信时,年轻人告诉《今日》,他们也注意到了一些细微的差别。不仅仅是“蓝勾”,还有他们写信息的方式。

例如,表情符号决定了文本的严肃性。

“例如,我遇到了一个小麻烦,所以我给朋友发短信说‘天哪,这要了我的命’,并附上了几个哭泣的表情符号。如果我的父母收到我的短信并担心我,他们可能会认真对待,但我的朋友们知道我的短信是一种轻松的抱怨,而不是我真的要死了。”

20岁的李女士是一名拒绝透露全名的大学生,对于她来说,人们发出笑声的方式也有不同的含义。

“如果你说‘哈哈’,你是在被动攻击或讽刺。但如果你重复‘哈’三次以上,你就是真心的。”

“我可能长期上网,总是在手机上,当我大声说出来时,这听起来很奇怪。但这只是发短信而已。”

Elangovan女士补充说,如果她的朋友们改变打字方式——比如在他们通常不使用标点符号的时候加一个标点符号,用合适的句子写作,发送一条长信息而不是一系列短信——她的脑海里就会响起警钟。

她说:“对我来说,这意味着可能有些事情不对劲,他们可能会不高兴,或者对我表现出消极的攻击态度。”

“这有点像你和别人说话时的语气。”

工作发短信时使用更正式的语言

就像与朋友和家人聊天一样,年轻人在与同事聊天时也依赖短信——尤其是在疫情后混合工作安排变得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

26岁的希尔曼拒绝透露自己的全名,他给同事发短信不像电子邮件那么正式,因为他偶尔会使用表情符号。

“总是直接回答‘注意了,谢谢’很无聊,对吧?”有时候我会用一个竖起大拇指的表情,然后回复一个‘酷’。”

“但当遇到更复杂的事情时,我必须把它传达给我的同事,打电话真的更容易,因为我们可以立即解决问题。”所以,虽然我更喜欢发短信,但打电话更方便。”

虽然在短时间内打电话传递紧急信息可能更方便,但接听这样的电话可能会让人神经紧张。

28岁的莱昂内尔•林(Lionel Lim)在军队工作,他表示:“下班后,如果我接到上级的电话,我会犹豫是否要接,但不得不接。”

“我担心我可能会被召回(工作)。或者是哪里出了问题。”

虽然这样的短信不会比短信好到哪里去,但林先生说,听到电话铃声让他脊背发冷。

对于大学生李女士来说,通过短信获得指示不仅使她免于与雇主交谈的焦虑,而且还消除了因打电话而可能产生的任何误解。

“有一次,我的老板在电话里给了我指示,后来又骂我说他没有给我指示,”她回忆起自己在一家餐饮店的兼职工作。“如果是文字,至少应该是黑白的。”

即使她在与同事和雇主交流时可能会使用一两个表情符号,但李女士承认,她在与朋友交流时的短信风格是不同的。

李女士将与工作相关的短信描述为“更正式”,她避免使用缩写,并会在发送前再读一遍,以修正任何语法错误。

Ili Nadhirah Mansor/TODAY
就像与朋友和家人聊天一样,年轻人在与同事聊天时也依赖短信——尤其是在疫情后混合工作安排变得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

发短信应该成为工作场所的常态吗?

对于行政主管Neo来说,她工作电脑上的WhatsApp应用程序占据了半个屏幕,而不是她的电子邮件。

她说:“我可能是在办公室工作,但我的一些年轻同事会给我发短信,而不是亲自到我的办公桌前问我。”

“我有时会想,为什么我们离得不是很远,他们却不愿意走过去。

但说实话,给同事发短信也没那么糟糕。因为你不需要注意谁可能会偷听你的谈话,所以更容易八卦,”她笑着说。

SPRG新加坡的杨荣文表示,尽管他的一些年轻员工不喜欢打电话,但在工作场所发短信可能会适得其反。

“当我们进行群聊时,有时人们会犹豫是否回复,你必须一个一个地提示他们。但如果我们举行面对面的会议或视频会议,人们会更开放地发言。”

“因此,当涉及到会议和讨论时,电话和面对面的会议仍然是可行的方式。”

他还发现,当他给员工发短信时,无意中引起了他们的恐惧,因为他们经常根据他的短信认为他生气了。

“所有这些社交线索都消失了,就像我说话的语气一样。但我并不生气,我只是问他们一些问题。”

Michael Page新加坡公司的副经理Dione Ng女士说,在工作场所发短信的一个缺点是,失去细微差别和语调导致误解,此外还难以建立融洽的关系和信任。

然而,也有一些好处,比如更清晰的通信记录,以及在回复消息之前专注于手头任务的能力。它还帮助远程工作的员工相互沟通。

至于上班时发短信是否合适,吴女士表示,这要视情况而定。

“最好的方法是开诚布公地沟通。让同事知道你喜欢的沟通方式,并对他们的沟通方式持开放态度。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某些技术,一些年长的员工可能会怀念过去更正式的沟通方式。”

吴女士补充说,有必要根据公司文化或信息的性质,考虑某些信息(如视频或音频信息)是否合适。

“有些工作场所的文化更随意,视频信息可能完全可以接受。简单的更新也可以在这些格式中工作,而复杂的主题更适合电子邮件或视频会议。”

但Ng警告称,适应日益依赖短信的企业不应很快放弃打电话,因为电话有助于在同事之间以及与外部客户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允许即时澄清和传达紧急信息等。

发短信“没有问题”

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Carol Soon博士表示,Z世代对发短信的偏好“不足为奇”,因为几项研究表明,千禧一代也有类似的偏好。

她指出,发短信可以让年轻人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日程安排,因为他们可以随时随地交流,可以同时处理多项任务,避免闲聊。

Soon博士说:“这个原因也解释了为什么其他几代人也倾向于发短信,用电话来进行紧急通信或与家中的老人交谈。”

Ili Nadhirah Mansor/TODAY
短信给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乐趣 控制他们的日程安排,因为他们可以随时交流,允许他们同时处理多项任务,避免闲聊。

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助理教授安德鲁·易博士承认,这些原因也是他更喜欢发短信的原因。

“在打电话时,通常要求更高,因为我们需要充分关注另一端的人,并立即做出回应。因为我们需要立即做出回应,所以对沟通过程的控制感可能较低。”

“当我们发短信时,我们可以仔细构思我们想要传达的信息,并花时间回复。因此,有一种更大的控制感。在WhatsApp和Telegram等各种平台上,我们甚至可以编辑和删除我们的信息。”

他补充说,这些特征对内向或社交焦虑的人尤其重要。

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的社会学家、副教授Tan Ern Ser指出,发短信也有一些负面影响。首先,年轻人对短信的依赖可能意味着更多的误解,因为他们失去了面部表情等社交线索,可能会错过学习和练习社交技巧的机会。

他说:“对我来说,只发短信的另一个负面影响是,当一个人错过了一个没有时间写短信的人打来的紧急电话,这个人不会发短信,比如一个既不识字,也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短信功能的老年人,或者家里只有固定电话。”

易博士补充说,如果谈话对象的交流偏好不同,也可能会出现问题。

他说:“例如,如果我的同事更喜欢打电话,他们可能会觉得我发短信或发邮件很没有人情味,这可能会导致沟通效率低下。”

尽管存在缺陷,Yee博士说他并不认为这种新的交流方式有问题。

Yee博士注意到他九岁的儿子只用父母的手机通过gif(图形交换格式)与他年龄相仿的最好的朋友交流,他说有不同的沟通方式,双方可以“协商”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找到共同点。

他说:“只要沟通的目的,比如建立关系和传达意思,能令人满意地实现,我不确定我们是否需要过于担心。”

Soon博士补充说:“每种技术的使用都有利弊,但行为和规范会随着我们的发展而改变。”

相关推荐